新闻资讯

NEWS

最新调查:58%大学生想成为职场精英,仅15%想当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8/2/27


  你长大想做什么?”“我想当科学家。”
  这样的对话,曾经常常出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想当科学家了。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发布《大学生使命担当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仅有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
  据了解,借助全国高校统计学科平台建设联盟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来自全国18个城市的19所高校,基于大学生使命担当、社会心态与三大政策评价的研究,在各校所在地开展大学生问卷调查,最终获取6050个有效样本。为保证样本科学性,本次调查的抽样方案设计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同时考虑了地理位置的代表性,学校的层次分布,兼顾科学性与便利性的原则。经过计算,本次调查各份问卷的信度大部分在0.7左右,最高可达到0.89。
  近年来,有不少人就“年轻人不想做科学家”进行争论。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太物质了,心里只想着早点进入社会挣钱”;有人说,大学生都不想搞学术了,国家的未来“前景堪忧”;还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思路太活跃,越来越不踏实了……
  这拨大学生真的不想当科学家了吗?而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调查显示:“职场精英”吸引力远大于“一流专家”
  每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前都会做这样一道选择题,有的人选择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职场,有的人选择继续延续学术道路。曾经,“搞科研”是大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的首选发展方向,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往往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根据《报告》的统计结果,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15%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对于所有专业,希望成为职场精英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都最高,成为专业领域内一流专家的比例远低于此。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高于人文社科专业。
  此外,本科、专硕和学硕的专业使命分布基本一致,博士生则跟其他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博士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大学生。同一学历层次的学生其专业使命担当的分布基本一致,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专业使命担当差异较大。学历越高,越多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
  去年,我国科研人员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这成为轰动国内科学界的大事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何聪辉是获奖成果论文通讯作者中唯一的90后。
  在取得这耀眼的学术成就后,何聪辉却告诉记者,他未来打算进入职场。
  “在计算机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已经逐渐出现了工业界追赶甚至倒逼学术界的情况,有很多知名的教授也从高校来到了各大公司。这是因为各大公司有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以及丰富场景,这在学术界是缺乏的。另外,在工业界做出切实能用的产品,实实在在看到能够点滴改善社会和人类的生活,会给我带来更大的成就感。”何聪辉说。
  对于调查结果,何聪辉认为这个数据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在IT行业,这个数字差异甚至更大,因为更多的本科生会直接选择工作”。
  和何聪辉相反,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直博生崔一鑫是一位即将走上科研道路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他告诉记者,个人就业需要考虑兴趣、专长、薪资、地域等因素,学术岗位在这些方面都可以给予博士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是一种较匹配、较理想的工作选择。
  “因为我正在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博士的培养和就业导向本就以学术研究为主。国家在科研领域的投入逐年提升,对学术人才的需求尚未满足,所以供求两方面都是利好的。”崔一鑫说。
  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科研道路的选择?
  如果说大学生的选择变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这样的倾向?不少高校教师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个人价值选择也变得多元化,社会企业的高薪资、多样的工作模式、灵活的工作环境也很具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当家庭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这一部分大学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远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大学生。家庭收入越高的大学生,其专业使命担当越强。
  对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表示,“我们这一代年轻时中国很贫穷,我们要走出山村、要有知识,所以我们都希望成为知识分子。现在家庭收入高的孩子衣食无忧,他们对于科学道路的选择更多是精神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丁贺告诉记者,他认为,无论是专业领域学术一流人才还是职场精英,都会对社会带来重要的贡献。
  丁贺表示,自己在选择工作方向时,考虑的因素除了兴趣和性格两方面,还有家庭经济因素。“本身家庭条件不是太好,随着父母年龄变大,想更多承担家庭责任,通过职场上的付出,也许短时间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但我的博士生同学想成为专业领域一流人才的人还是占多数。”丁贺说。
  在何聪辉看来,相比于家庭背景,自己5年的博士经历对个人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影响更大。
  “这5年中,我在研究组的不同尝试,包括做学生工作、发paper或做项目,最终让我觉得工业领域更契合自己,项目更有意思。”何聪辉表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选择,有的会考虑自己的兴趣,有的会考虑将来工作的强度,比如做科研时间更灵活一些,还有的会考虑薪酬,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工业领域薪酬会是科研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另外,《报告》显示,男大学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较高,而想成为职场精英的比例则稍低于女大学生。
  对此,崔一鑫表示,理科博士中,男生比女生人数还是要多,所以绝对数量上男生肯定占优势。“就个体选择学术工作的概率来讲,我认为男女生差别不大,也没有性别门槛。至于之后在学术上的发展顺利与否,取决于个人的投入或者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分配权衡,女性科研者在家庭中的投入可能要相对多一些”。
  不想当科学家的大学生也是好大学生
  近年来,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忧,优秀学生都流失到“挣钱的专业”,做科研的越来越少。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不去争状元,因为状元一定会去学管理、金融等专业,我们只招收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孩子。”一时间,有志成为科学家的孩子成了“稀有动物”。
  然而,“一流专家”和“职场精英”真的是对立的吗?进入职场就算是一种“二等理想”吗?
  对此,何聪辉表示:“我不太明确职场精英和领域专家的分界线,我认为两者可构成递进关系甚至可以有重叠。”而在崔一鑫看来,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背景,当然也是一项综合的职场工作,最终落脚到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无论学术还是职场,都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
  对此,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有相当部分是选择当科学家的,高分生的确有选择金融管理的,但是我心目中真正有理想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少选择做科研。”龚克表示,社会需要是多样化的,因此不能要求所有优秀学生都要去做科研,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学生。
  的确,对于未来,当代大学生更有自己的想法了。近日由“ApplySquare申请方”发布的《倾听大学生——2017 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校园生活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普遍更加洒脱、不受束缚。六成以上大学生认为,人生目标是可以自由地追逐自己的爱好。超半数大学生表示找到相知相爱的伴侣、获取财务自由以及周游世界是人生的重要目标。
  这份报告还显示,超八成大学生表示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4年最重要的目标,另有近半数大学生认为大学是继续学习的一个跳板,希望本科4年的学习能为将来深造铺设道路。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三学生路涛表示,自己做事就是处于一种“喜欢优先”的状态。“科研和其他工作我认为是有区别的,一定得喜欢才能成事。刚读硕士的时候我想成为‘一流专家’,如今硕士快读完了,生活的压力在变大,我觉得我可能快要选择进入职场了。”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做大做强,顶级专家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数据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状,但并不代表未来没人做科学家了。
  “数据反映了一个整体的状况。通过调查可以得出,职场精英受到了大学生更多的关注。我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在盲目选择,例如有的人有兴趣想成为‘一流专家’,但是自知能力有限。”赵彦云说。
  赵彦云表示:“从社会的宏观数量来看,‘职场精英’在社会上的数量和比例本身也比‘一流专家’高得多,规模也大,科学家在职业群里是小的群体。15%的比例若放在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讲,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大的。”

新闻分类News category

企业动态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579 - 85129191
地址:浙江省义乌市新科路C6号人力资源产业园主6楼
E-mail:Hr@91job.com

求职公众号

企业公众号

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号 330782000001 浙ICP备05042308号 ICP证号 浙B2-20130121